跳到主要內容區
藍同利校長

個人簡歷

臺中縣清水人

一、學歷

  • 臺中縣立清泉國中畢業
  • 省立臺中師專普師科美勞組畢業
  • 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美教系畢業
  • 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四十學分班結業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數學教學碩士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系博士候選人

二、經歷

  • 臺中縣龍山國小教師、教師兼人事、教師兼生活體衛組長
  • 臺中縣龍山國小教師兼總務主任二年、兼教務主任、兼訓導主任、兼輔導主任共計8年
  • 臺中教育大學兼任講師
  • 現為文武國小校長

三、獲獎記錄

臺中縣優良教師二次

四、教學研究著作

  • 吳德邦、馬秀蘭、藍同利 (2006a):小青的三角形概念-從Duval理論的觀點探究一位國小五年級視覺型兒童之個案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2,78-116。
  • 吳德邦、馬秀蘭、藍同利 (2006b):探究國小視覺型與觸覺型兒童在繪製三角形活動之概念分析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0(2),99-138。
  • 藍同利、林鎮平、劉科醇(2007):一位國小三年級阿美族學童的面積概念探究。文章發表於「2007年原住民學生數理科教/學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國立台東大學主辦,民國96年4月27日~28日。
  • 黃森泉、藍同利(2008):教育市場化與教育選擇權對學校經營之衝擊。2008第三屆卓越管理國際學術暨實務研討會 ,修平技術學院,民國97年10月1日、2日。

校長信箱:cer096105@yahoo.com.tw

學校經營理念

學校經營理念   藍同利

一、以優質目標、創新理念作為、共創樂效學園

  • Experience:強化「體驗、探索、實作」等豐富學習元素,創造「觸感、體感、感動」之有感學習,點燃學習熱情。
  • Engagement/Promise:重視教師、社區、家長、學生之參與承諾,激勵覺察其自身之責任意識,共構深度感知、體認「社群意識」之學習社群。
  • Enrich:導入創新理念,架構豐富多元之課程、教學活動,深廣學習內涵。
  • Environment:善用科技媒介及工具特性,融入時代潮流新知、建構優質教/學環境。
  • Benchmarking:導入典範標竿,架構知識管理體系,活絡團隊學習,致力個體/組織、行政/教學之效能升級轉型(transformation)。

二、全人發展,平衡個性與群性養成,開展幸福圓滿人生

  • 珍視每個孩子的價值,導引全人發展:教育之目的首在「教人成為一個展成熟,身心健全,能感知生命意義並熱愛生命的人」,就個體而言,旨在成為一個臻至圓滿的個人修為,以成就圓滿人生為目的。
  • 引導多元智慧展能、以適性、有效、多層次之課程與教學:成就每個孩子的個殊需求,創造學習高峰經驗。
  • 培養群性人際智能:開啟社會責任意識,深化思考、理解、分析、判斷、反思、說理、論述、合作之能力,培植未來公民素養。
  • 紮根「品德、品質、品味」之「三品」學習:引導生活實踐,培植美學素養,開啟和諧圓滿人生之鑰。

三、實踐批判、關懷、正義倫理,兼顧「均等」與「卓越」之目標

  • 依「批判倫理」以求真:反思導正強勢主流文化意識之「不當作為」,分析、解讀弱勢族群所處條件背景之所需,藉以調整學校政策、課程、教學發展之方向。
  • 依「正義倫理」以求善:學校政策之推展必能兼顧所有社群成員之需求始能稱之為「善」,故而須整體考量政策內容、價值理念,納入「水平、垂直」之正義原則,持續檢視反省推動之政策,致力消弭不公、不義與不當作為,並給與受侵害之 stakeholders 積極性補償。
  • 依「關懷倫理」以求美:「君子有成人之美」,而「關懷他者」係人性之「美」,是以積極關懷提供弱勢者所需之援助,消弭因所處環境所造成之學習不利;進一步擴及學校整體服務對象之需求,給與適性、適切、適時之服務與學習,創造卓越的辦學成果。

四、持續反思、促進興革,永續教育發展

  • 架構於系統思惟(system thinking)基礎:設定 Feedback 機制,促進學習社群公民之自省能力與素養,以凝聚成為學校組織興革與永續發展之正向動能。
  • 導入「知識管理」與「組織學習」理念:激勵社群成員永續學習成長之熱情,致力改進課程、教學與行政效能之技術,創造「組織自更新」文化。

領導理念

個人的領導理念–「老和尚」的領導哲學藍同利

一、”老”、”和”、”尚”領導理念內涵陳述

**老:老實辦學、實心經營、學生為本**

  1. 關注學生的能力發展學業成就弱勢學童的積極扶助與補救教育
  2. 讓學生適性成就多元展能同時消弭學習落差
  3. 先求穩定、再圖創新,一步一腳印,踏實發展校務與課程
  4. 不遊走灰色地帶、恪遵法律規範不踩紅線

**和:和衷共濟共創和諧校園(文化)**

  1. 將家長、社區、教師工會、家長會、社區團體,校內外各項正式與非正式組織”擰成一股繩”共創願景目標,發展友善合作夥伴關係
  2. 採取權力分享,專業、參與式的決策,分布式領導,培養人才,激發熱誠使命、賦權增能。
  3. 以專業社群規範、替代領導形塑校園正向文化
  4. 以正向領導作為,營造正向氣氛、鼓勵正向溝通、解讀正向意義、締造正向關係網絡。

**尚:**

崇尚道德:遂行道德領導,深具批判倫理、正義倫理、關懷倫理,道德判斷勇氣、道德實踐智慧。

崇尚法治:依法行政,恪遵教育倫理、廉政倫理、採購倫理。

崇尚專業:兼重行政效能專業、課程教學專業、人際溝通專業、行銷公共關係專業、評鑑回饋專業、創新研發專業、危機處理專業。

採取專業領導之作為包含:融入知識領導、品質領導、科技領導、課程教學領導、創新領導等理念與作為。

二:老和尚領導具體圖像:謙虛、寬容、幽默,不以力敵,以德服人

本身不是英雄,帶領/培養一群英雄成就事業。

帶給組織穩定可信賴的力量,行事沉穩,

善用古人經典智慧,化解衝突危機

三、老和尚領導典範標竿

  1. 黃俊雄布袋戲中的老和尚:謙虛幽默,老者智慧,率領中原群俠解救史艷文。
  2. 金庸筆下的老和尚:笑傲江湖的方證大師,為人謙沖,以德服人,容納神教妖女任盈盈(以全局考量容納異己),將本門易筋經傳與令狐沖(提攜後進培養英雄),成功化解江湖腥風血雨,功成弗居。

校長角色任務

校長角色任務 藍同利

一、勤於修身、道德為本,不忘教育理想初衷

  1. 修身:講求身、心、靈的圓滿修養,理想的校長能以一已之正向能量,引領並形塑組織文化價值規範。
  2. 力行「道德為本」的專業倫理信條守則,實踐「批判倫理」、「正義倫理」、「關懷倫理」,並能持續精進道德判斷與實踐之智慧。
  3. 以「自我教練」持續自我激勵,昇華辦學熱情為教育使命感,追尋教育人的生命意義。

二、取法Coaching Leadership心法,確立願景方向

  1. 體察學區之特質需求,凝聚全體親師生之共識,共築學校願景與方向。
  2. 以「教練」取代「監督」,引導教師覺察教育的使命感與責任意識。

三、創新課程教學,致力全人健全發展,有效增進學習效能

  1. 融合創新理念,發展適性課程教學系統,致力弭平學習落差,開展每個孩子的最大潛能。
  2. 掌握科技媒體潮流,建構優質學習環境,統合系統化教學、診斷、評量、兼顧補救與深廣充實學習之智慧學習系統。
  3. 結合在地特色與多元素材,善用「跨界異業」之結盟資源,發展「體感、觸感」、營造「感動」之有感探索學習課程。

四、善導專業人才成長,活絡教師專業發展

  1. 重視bottom-up基層教師與兼職行政人員之聲音與表現,留心教師才華與特質,適才適所,並給與激勵支持,藉由「事的歷練」促進其專業成長,以培植教育菁英人才。
  2. 激勵教師自我充實,多元活絡專業成長模式,以引發學習成長之動力。

五、採行能量管理、散播正向能量,形塑優質校園文化

  1. 以身作則,倡導終身運動、終身學習、正當休閒、勤於內省,隨時補充正向能量,並能影響周遭追隨者。
  2. 力行正向領導四環節:經營正向關係、詮釋正向意義、示範正向溝通、善導正向文化氣氛,以激勵成員優勢潛能,形塑優質校園文化。

六、敏覺時代潮流,促動革新學習,引領組織變革

  1. 理想校長須持續精進學習,掌握國際教改、思潮變革與教育政策趨勢,轉化為學校經營方向之指引,並適時引導成員理解、學習。
  2. 致力於「發展組織學習領導人才」及「成員學習轉型」,做為組織變革之基礎,以漸進質變策略,達成實質有效之變革。

七、基於人性與混沌系統思惟,實踐中庸動態領導藝術

  1. 敏覺學校-社區之系統混沌特質,建構危機偵測、處理機制與支持體系。
  2. 平衡政治權力參與、兼顧成員需求與學校目標,有效調和衝突轉化為組織正向發展動能。
  3. 整全系統思維,導入品質管理、知識管理理念,結合「教練制」傳承與team learning、team working及人性化之激勵作為,以健全組織運作,提升行政、教學效能。

八、啟動社區家長參與承諾,架構策略聯盟體系,導入源源活水

  1. 啟動社區、家長對身為「學區學習社群」成員的使命感、共有感及對於學生學習的責任意識,以激勵其做出 engagement 之承諾。
  2. 導入大中小學策略聯盟體系,共享資源、設備、師資、共辦優質活動、共學共融為一互相支持之學習體系。
  3. 活絡「跨界異業」結盟體系,並以創意有效企劃之教學活動,尋求企業、個體之活水支持。

九、行銷辦學成果,表彰典範楷模;歸功長官同仁,感恩眾人參與

  1. 善用網路媒體工具,適時將辦學成果傳達給「學校社群成員」,重視其認同與意見。
  2. 表彰教學、學習、行政服務、品德人物等典範楷模,激勵士氣。
  3. 辦學成果之功,歸於長官同仁支持協助;對於各界參與支援捐輸,謹懷感恩之心。
瀏覽數: